冬至的意思就是“寒冬將至”,冬至是古人對氣候定義的一種方式,是“二十四節氣”之一,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-23日交節。冬至這一天太陽經過冬至點,北半球半天最短,夜間最長,這一天的到來表明要進入一年最冷的一個階段了。
冬至是什么意思

古代人對冬至的節氣是想當重視的,因為比較寒冷,所以很多人的耳朵都會長凍瘡,手也會裂開口子,因醫圣張仲景用羊肉在祛寒的藥物里面煮熟,再包在面皮里面,治好了人們的凍傷,后來人們就有了冬至吃餃子的習俗。
冬至并不是最冷的一天,冬至是進入一年最冷的階段的開始,大寒才是一年最冷的一天,不過冬至過后46天就立春了,所以整個寒冷的階段也并不是特別長。
在古代,冬至不僅僅是一個節氣,更重要的是人們將冬至作為祭祀先祖神明的節日,民間也會有街市,朝廷還會立這一天假期,熱鬧程度不亞于我們現在的過年。
冬至的習俗
冬至在男方地區都是要祭先祖的,人們會大擺宴席,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,大家也會開懷暢飲,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,許多地方把冬至當作團圓節。而北方地區就是吃餃子,特別是吃羊肉餃子,有消寒之意。